学术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更新|第十二届首高论坛圆满落幕——莘莘学子.继往开来

来源: 作者:园林学院研究生委员会新闻中心 时间:2016-11-22 阅读:

    2016年11月19日,第12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召开。副校长李雄、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敬、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尧以及园林学院辅导员刘伟老师莅临本次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更新”,旨在促进风景园林行业与其他专业之间跨界合作交流,探讨生态城市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战略。促使生态与景观融合,共同寻求一种全新的综合设计方法,使其成为连接城市生态、景观与规划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打破专业间的界限,进而形成风景园林学和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无界”融合。

    参与本届论坛并做主题发言的嘉宾分别来自于风景园林及建筑、艺术、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八所北京高校11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引、黄澄;北京大学的钱宇阳;北京交通大学的吴晓斐;北方工业大学的李彬;北京建筑大学的周琦;中国农业大学的周霞;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娜;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李方正、张诗阳和谭立。除此之外,还有从各高校赶来参加论坛的兄弟院校的观众。

    伴随着主持人李婉仪热情真切的开幕词,第12届首高学术论坛在学研中心拉开序幕。论坛伊始,主持人介绍了论坛的具体流程和主要内容,随后李雄副校长致辞,他对本次高校论坛的举办表示大力支持,并提出殷切希望,强调通过交流与碰撞找到每个参会人员的兴趣点才是本次论坛的根本目标。此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位同学分别进行演讲。

    第一份报告为清华大学的张引同学带来题为《迈向公正––对“城市更新” 的再认识》的主题演讲,她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对公正的内涵进行深刻阐述,以WPLA费城西区景观项目分析为基础,描述城市更新中公正的体现及意义,并表示在快速城市更新的冲击下更憧憬初始自然的公正教育。

    来自北京大学的的钱宇阳同学围绕《基于景观过程模拟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探讨》进行演讲,他介绍了基于科研课题研究的景观过程模型构建的理性模拟,多解模拟和感知模拟,以哈佛大学EUC生态城市实验室的Scenariogame为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在解决城市的综合病中首先对现状研究深层次分析,并进行总体定位,完成生态系统设施、交通系统规划及土地功能布局的总体设计,并介绍了“反规划”原理来应对快速城市扩张。

    中国农业大学的周霞博士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公共性理念出发,完成了题目为《古典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之思––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为例》的汇报。她探讨了早期中国皇家园林空间公共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着重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公共性的活动对空间属性的影响,短暂的20分钟她带领我们穿梭到古典园林,给我们带来一场儒雅礼韵的视听盛宴。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博士李方正在题目为《位置服务大数据在风景园林应用中研究及反思》的演讲中,带我们从中心城市绿地游人分布差异出发,反思大数据的使用方式和应用尺度,由此提出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服务至上”实践标准,他宣扬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设计来完成客户的要求,随后通过一到两个自己参与的设计与研究进一步展示和佐证。

    随后,北京林业大学的张诗阳同学带来题为《场所的构建与变迁》演讲,演讲以自然场所和社会场所的构建方式分析,以大场所到小场所的空间和特征分析“场所精神”的方向性与认同感,从国内到国外,从田园到城市,看清现象背后的时代特征。城市更新它不由具体的设计师或者官员所控制,艺术的进步是更是在变迁中保存秩序,并在秩序中产生变迁,而我们设计师所做的便是这一点。

    随后,在与观众互动的讨论与提问环节中,结束了上午的论坛部分。

    在下午的论坛中,清华大学的黄澄同学首先带来题为《城市更新中景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新视角––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发言,黄澄同学以泰山风景名胜区河流生态系统研究为例,利用球与杯模型,提出系统等级关系。根据案例的现状分析,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在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方面,从改善、提升、反馈及预防四方面着手管理。她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与自然共生城市更新是一种借鉴,在城市更新的一系列动态改变过程,更应追求适应性而非一味的稳定状态,达到共生的前提是自然与城市系统的相互尊重,加强适应,和谐并存,而我们设计师便要挑起在规划中尊重自然的大梁。

    此后,北京交通大学的吴晓斐同学带来《沈抚新城面源污染控制的适应性景观格局策略研究》演讲,解读了在快速城镇化、水污染问题严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的背景下,针对景观格局演变和污染城市在规划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通过采用源头滞留、过程阻控、末端治理的方法,对严寒地区混合面源污染实行分区、分级、分时段综合处理和控制。他强调结合污染技术等方面理论,将传统的景观格局分析和污染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整个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最大化。

    北京林业大学的谭立同学在《生长于在灾难之上》的演讲,以城市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矛盾作为切入点,阐述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探讨风景园林在这种关系之间的角色,结合IFLA竞赛获奖案例––洪水的馈赠:尼日利亚洛克贾城市再生,探讨介入这一关系的可能性、途径和方式。

    北方工业大学的李彬同学在他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城市绿地统计及小气候研究》中总结石景山区绿地格局现状、园林小气候适宜性数据,建立相应量化数据库;并利用以上数据结论,提出石景山区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环境的更具指导性的优化策略,这些研究对实际设计都有所帮助。

    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娜则在《有关城市更新策略的实践与思考》演讲中,展示了通过艺术化的景观环境设施及影像、艺术彩绘的方式介入规划区域,打破场地沉闷的气氛,增加场地活力,达到更新目的,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如何用艺术激活景观空间。

    北京建筑大学的周琦同学带来《从乡村到城市——“自发”与“强制”下的城市更新设计》演讲,通过分析通州旧城区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从“自发”和“强制”角度出发,自我更新与完善,从而完成外力作用下的更新设计。

   几位同学不同主题的发言各具特点,使听众获益匪浅。发言过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风景园林行业热点问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积极的互动进一步延伸了学术交流的宽度。在气氛热烈的沙龙中,本届论坛圆满地落下帷幕。

    各高校的研究生们在本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论坛中共聚一堂,对“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更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大好发展的背景下,论坛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学子提供对行业建设建言献策的良好平台,更将对学科教育领域的规范与柔和、人才队伍的整合、行业共识的形成等产生重要的推动力,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各高校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大大促进了景观与各相关专业的融合。